当前位置:炮文屋>书库>穿越历史>我在现代留过学> 第两百四十五章 新役法(2)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两百四十五章 新役法(2)

  在大宋,女户、单丁户和僧道一样,都是官府歧视的对象。
  因为这些人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——不能给国家繁衍生息。
  自然,就会被重拳出击!
  王安石变法后,尤其如此。
  现在,韩绛也打上了这些人的主意。
  赵煦自不会拦着。
  毕竟,这些人赵煦也很讨厌。
  既不肯改嫁,也不肯成家,甚至还有人干脆去当了和尚、道士、尼姑……
  不加这些人的税,把他们逼去改嫁、成家、立业。
  这大宋江山,岂不是药丸?
  不过,这些话是不能说的。
  尤其是不能在两宫面前说!
  原因嘛也很简单,涉及僧道,而两宫崇佛。
  所以,赵煦道:“太母、母后,以儿看,韩相公的条例虽然是要给女户、单丁以及僧道加税,但也不多……”
  “五等户以下的役钱,一年不过几百文……”
  “减半之后,分摊给女户、单户、僧道的也不过一岁两三百文而已……”
  这是实话,但也是谎话。
  因为,一户确实如此,但一个县的五等户加起来有多少呢?
  再怎么说也有两三百户吧!
  而这个县的女户、单丁、僧道加起来,肯定远远少于五等户。
  何况,韩绛还把乡村户里户等在三等以上,但土地少于二十亩、男丁不足二人的家庭的役钱也一并减半。
  这样,摊在女户、僧道等头上的役钱,恐怕就有些多了。
  可,这有什么关系?
  有钱人,肯定交得起。
  交不起的,那就改嫁、成亲、还俗!
  反正,让这些人哭,总比让五等户哭要好。
  这也是能者多劳!
  两宫的数学都不算太好,同时也远离着民间。
  哪里知道这其中的弯弯绕?
  见赵煦说的认真,也感觉确实有些道理,便点了点头。
  “那宽剩钱的事情……”太皇太后问道:“官家有没有想法?”
  韩绛役法条例里,除了改革了役法征收。
  将农村三等户以下、城市五等户的役钱(免行钱)全部减半征收,并将这些人的负担转嫁给了女户、单丁、僧道之外。
  最重要的变革,就是增加了地方宽剩钱的额度。
  毋庸置疑,这触动了两宫的敏感神经。
  因为两宫就算是深居深宫,不知民间疾苦。
  但她们肯定知道,大宋立国的根基是什么?
  强干弱枝,中央集权!
  而宽剩钱,却是王安石变法时,增加地方财政供给的配套政策。
  或者说是王安石拿来收买地方基层官员,推动新法的胡萝卜。
  现在,韩绛的役法条例,却进一步增加了地方宽剩钱的额度。
  两宫对此,自然很忌惮。
  因为这可能动摇,整个大宋王朝的财政体系!
  赵煦上上辈子,曾君临天下,执掌大权,当然明白两宫在顾虑什么?
  所以,他沉吟片刻后,道:“太母,孙臣以为,韩相公所议也不无道理……”
  “朕近些时日,在集英殿听经筵,先生们也谈及了祖宗财政之制……”
  “乃是以强干弱枝之策,以定天下,绝藩镇之祸!”
  两宫听着,都是微笑着点头。
  “官家说的是……”太皇太后更是道:“此乃祖宗制度,当年,慈圣光献和英庙,都曾告诫过老身和先帝……”
  “五代藩镇之祸,不止是骄兵悍将,也是地方财税太重,不听中枢号令所致!”
  中唐之后,藩镇割据。
  割据的不仅仅是军队,还有地方的财税!
  恭顺的藩镇,会定期向长安纳贡,送钱送物送粮。
  不大恭顺的,就看自己的心情。
  而最不恭顺的那几个,干脆是关起门自说自话。
  一个个藩镇,就是一个个独立的经济圈。
  到了五代,就更不要说了!
  所以,大宋建立后,有鉴于藩镇之祸,地方势力强盛的教训,开始进行中央集权。
  于是,在大宋,不仅仅一切军队指挥、调动听中枢。
  一切财政收入,也全归中枢!
  地方的自主性被压缩到极限。
  “娘娘说的是……”向太后附和着。
  赵煦则点头:“太母所言甚是,此正祖宗智慧所在!集英殿上的诸位先生,也多有夸赞……”
  “只是……”赵煦看着两宫的神色,道:“孙儿却以为,凡事过犹不及!”
  “这些日子,孙臣在经筵上,常常和范学士(范纯仁)、吕侍讲(吕大防)等先生请教地方情弊……”
  “皆言,地方之弊,患在地方钱少难为……”
  “尤其是小事、琐事,常常匮于钱少,而不能为……只能坐看其滴水穿石,逐渐败坏!”
  说到这里,赵煦就叹道:“故而,孙臣以为,韩相公许是也考虑到这个……”
  “想叫地方多些钱做事,不必事事与朝堂商议。”
  两宫听到这里,也都有些释然。
  但她们依旧放心不下。
  毕竟,地方上若是钱多了,就可能甩开中枢,自行其是。
  这是唐代的教训!
  像安禄山为什么能反?因为人家左手兵权,右手财权。
  于是,向太后道:“吾与太母,皆担心地方势大,将来难制!”
  赵煦笑了笑,道:“此事好办,定下条贯,规定这些新增的钱帛,只能用于琐事、小事,只能用于修补……”
  “譬如二十、三十人之役,而超过这个限制的事情,便只能由中枢做主!”
  两宫听着,感觉有些道理。
  赵煦趁机继续劝道:“再者,只是在开封府试行而已。”
  “京师之内若有不便,即时调整就是!”
  两宫这才终于被说服。
  太皇太后道:“便且看看成效吧!”
  ……
  都堂。
  韩绛站在令厅后的花园。
  看着花园之中已经渐渐枯黄凋零的草木,他的心情有些忐忑。
  他知道他在挑战什么?
  但他不得不那样做。
  数十年仕途,在地方流转的经历,使韩绛很清楚,在大宋地方为官,除了元老重臣外。
  大多数人想要做事,千难万难。
  所以,王安石变法,才要在免役法、免行法上配套一个宽剩钱政策。
  这个政策,是韩绛最欣赏的。
  也是最受地方好评的。
  因为宽剩钱,真的可以解地方燃眉之急。
  “右揆在忧心两宫?”章惇不知道在何时,出现在韩绛身旁。
  韩绛没有说话,这自然就是默认了。
  章惇呵呵的笑了笑,道:“下官以为,右揆不必忧心……”
  “天子必会为相公条例说好话的!”
  韩绛回过头,看着章惇,良久道:“子厚难道不知当年王介甫为了这宽剩钱,在先帝前进言、劝说了多久?”
  对地方来说,宽剩钱增加当然是大好事。
  不仅仅可以让地方官可以做更多事情,也可以让他们的政绩更好。
  但天子就未必了。
  宽剩钱多了,地方上对中枢的依赖就会降低。
  这对于大宋官家们来说,几乎就和要他们的命没有区别。
  也就是王安石,当年苦口婆心,才说服了先帝。
  现在,两宫听政,天子幼冲。
  韩绛真的忧心,两宫会出于祖制而否决他的提议。
  可增加宽剩钱,却是他韩子华最重要的政治抱负。
  不然,他为何要来汴京趟这潭浑水?
  在洛阳享福不好吗?
  章惇轻笑了两声,道:“右揆该不会以为,役法检讨这么多日子,天子没有听说右揆想要提高宽剩钱的想法?”
  “既然天子没有立刻反对,甚至一句话也没有评价过……”
  章惇微笑着:“那就说明天子是支持右揆的!”
  韩绛听着,眼睛亮了起来。
  确实!
  天子控制着探事司,这如今是都堂宰执人尽皆知,却无人愿意点破,更不肯说出口的秘密。
  毕竟,那个《汴京新报》用的是沈括的活字印刷,使得是大内制造的油墨。
  就连平素发行,都是在新城的染院——而染院旁就是专一制造军器局。
  只是……
  天子为何会支持提高宽剩钱在地方的比例?
  他就算是天授其才,也应不会知晓地方上的事情吧?
  难道说……
  先帝?
  不可能!
  韩绛立刻摇头,先帝不可能教天子这些事情。
  韩绛正想着,令厅外就传来了欢呼声。
  “两宫慈圣旨意……”
  “已允了役法条例在开封府试行!”
  韩绛猛然抬头,一脸错愕的看向章惇:“子厚,是怎么知道的?”
  章惇笑起来:“猜的!”
  他笑的无比灿烂!
  因为他已经靠近了真相。
  ……
  赵煦回到福宁殿中,他坐到了那张为了他而特制的书案前。
  看着书案上摆着的那些东西。
  他的父皇对地方宽剩钱的诸多批示。
  赵煦凝视着这些奏疏上的文字,也回忆着上上辈子他亲政后的事情,更想着在现代留学时的所知所闻。
  宽剩钱是什么?
  就是地方军州,在免役钱/免行钱外,允许增收的额度。
  这部分钱,是作为地方军州经费使用的。
  王安石变法,最初定下的宽剩钱标准是两成。
  也就是在免役钱/免行钱外,额外增收两成,作为地方军州的机动经费。
  自然这是一个给大宋财税体制打的补丁。
  在一切财税皆归中枢,一切支出皆由中枢决定的大宋,地方的财权小的可怜,因为大部分收入,都需要上缴中央。
  英文烈武圣孝皇帝三十二个封桩库的钱,大部分都是地方转运而来。
  同时在地方上,那一个个常平仓里的钱粮,在法理上也是属于中枢。
  地方官只有保管权,而没有使用权。
  这是大宋体制的痼疾。
  也是一个困扰了百年的难题。
  便是在现代,这个问题似乎也没有解法。
  地方钱太多,独立性就会增加。
  地方钱太少,则什么事情都做不了。
  所以,王安石变法在免役法和免行法上,才配套了宽剩钱制度。
  一方面是争取支持,另一方面,则是刺激地方活力,让地方可以做更多事情,而不是人浮于事。
  如今,韩绛请求,从原本应该上缴中枢的免役钱/免行钱的结余中,额外划出两成到五成给地方军州作为经费。
  赵煦自然是支持的。
  原因很简单——赵煦清楚,现在的情况是地方钱太少,做不了太多事情。
  所以,他支持增加地方经费。
  但,等到了将来,地方钱多了,他同样会让人将这些多的钱想办法收归中枢。
  这是他在现代留学的时候学到的。
  央地实力,应该维持平衡,地方太弱不行,地方太强同样不行。
  同时,这也是赵煦上上辈子的教训。
  绍圣绍述的时候,他太年轻,也太喜欢钱。
  所以,虽然将旧党的政策几乎全部废除,却忘记了废除一个最大的弊政——宽剩钱收归中枢!
  是的,在元祐时代,为了尽废新法,司马光等人将本属于地方机动经费的宽剩钱,全部收归中枢封桩库。
  直接导致地方停摆——好多事情,一下子没了钱去做,地方官们就只能八仙过海各显其能。
  然后……
  几乎所有人做出了一个相同的决定,再苦一苦百姓!
  而这个弊政,到绍圣时代,还是没有改过来。
  如今,赵煦终于有机会,将其改正了——就算割韭菜,也不能把根刨了啊!
  今天查资料,查了大半天~~~~但依然被绕晕了,所以本章对宽剩钱的说法只能说大体正确,细节上肯定有错漏,请多多包涵。
  ps:感谢:电饭煲菜谱的萌主,俺七号以后一起加更~
  (本章完)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