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炮文屋>书库>穿越历史>我在现代留过学> 第823章 御前会议(1)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823章 御前会议(1)

  第823章 御前会议(1)
  元祐二年五月甲戌(23)。
  资政殿大学士、知苏州韩缜,特旨迁观文殿学士,移知扬州。
  端明殿学士、知扬州曾布,奉旨回朝。
  通议大夫、知润州吕公孺改知苏州。
  侍御史杜纯,为大理寺少卿、刑部侍郎。
  承议郎丰稷为工部员外郎。
  监察御史张舜民,落监察御史,以朝奉郎通判登州。
  礼部奏:静海军节度使、交趾郡王李乾德,遣朝散郎、户部员外郎黎钟为进奉使,以宣节校尉、西头供奉官、閤门邸候杜英辈为副使来朝,并贡交趾土物。
  赵煦依靠着福宁殿的凉亭,手里翻着被呈递到他这里来的交趾国书,冷笑连连。
  “这是告状告到朕这里了啊!”
  “越级上访了啊!”
  “真是一点规矩都不懂!”
  他将李乾德的国书随手捏起来,然后就看向在他面前的大臣们,视线在这些人身上扫过。
  刑恕、钱勰、蔡京、沈括,还有就是执掌着情报机构的石得一,以及执掌着御龙第一将的狄咏。
  赵煦身边的核心军政小团队,大半都集中在这里了。
  为什么不把程颐、范纯仁、吕大防也喊过来呢?
  因为他们三个的心不够黑!
  他们身上,甚至真的存在仁义道德!
  要是把他们喊过来,就可能会因为一些道义上的问题而纠结起来。
  索性就不叫他们了。
  “刑学士……”赵煦看向刑恕。
  “臣在!”刑恕躬身出列。
  “学士且去将那两个交趾进奉使,好生训斥一番!”赵煦说道:“既为朕之藩属,就当守礼遵法!”
  “非礼之事不可为,逾距之事不可做!”
  “诺!”刑恕再拜。
  赵煦哼哼两声:“什么东西……”
  “竟以为章相公不在了,就有空子钻了!”
  李乾德的国书内容里,有相当大的篇幅是在告状。
  既告右江安抚使吕嘉问‘欺压良善’,也告其弟,交趾崇贤候、占城招讨使、真腊宣慰使李太德跋扈、乱政的罪。
  可问题在于,吕嘉问是赵煦的人。
  而李太德是章惇还在的时候,就给赵煦养的狗!
  这李乾德居然告这两个人的状!
  这可真让赵煦有一种:‘堂下何人,为何状告本官’的既视感。
  不过,赵煦对刑恕的吩咐,却是让其他对广西、交州、交趾关系不大清楚的大臣,有些云里雾里了。
  毕竟,在这些人的视角,交趾人的国书上,可谓是字字泣血。
  朝野很多人看了,都有些同情。
  没办法!
  像交趾、高丽这些小国,对中原的王朝太熟悉了。
  彼此又是文化相近,文字相同。
  太清楚怎么写小作文来打动中原统治者了!
  就像那位一直寓居在开宝寺里的高丽僧统官义天,就一直在联络京中文人,和他们诉说高丽反抗辽人的决心与意志,以及高丽人的抵抗惨烈程度。
  还真有许多人被其影响,就连左相吕公著据说都对高丽的遭遇相当同情。
  要不是辽人实在太强了!
  搞不好,义天僧还真能在汴京城里制造出声浪来。
  如今,交趾人的国书,也在差不多相同的操作手法下,在京中广为流传。
  因为写的太好了。
  所以,引起了很多同情。
  特别是李乾德在国书里,为了强调李太德的跋扈与狂妄,便说‘夜宿王宫,与臣妃嫔相通’这一段。
  这就很刺激了!
  传播学上,交趾人的这篇小作文也很合汴京人的胃口。
  因为,汴京人很容易就想起了一些往事。
  于是,汴京的闲汉们,纷纷来了精神,在坊间大肆议论。
  搞得赵煦都有些挂不住脸了。
  但士大夫们,却因此普遍同情起交趾人来。
  目前,主流舆论认为,交趾兄弟内斗,大宋是应该干预的。
  再怎么说,李乾德也是君,李太德只是臣。
  以臣胁君,以下犯上。
  此风绝不可涨!
  所以,御史台开始有人嚷嚷着,要求朝廷遣使去交趾调查。
  要是查实了,交趾果然存在这样的事情。
  为了维护纲常伦理,为了天下四海的安定。
  必须对李太德这样的乱臣贼子重拳出击!
  最起码,也应该将之押到汴京来。
  如此,方显大宋的上国气度,也才能昭示大宋维护礼法的决心!
  赵煦对此也很无奈。
  因为他是皇帝,屁股下的位子决定了他的立场。
  只能是假装没听到,然后吹毛求疵,让刑恕在细节上去做文章。
  但是,对自己身边的核心圈子,却必须沟通到位,防止误判。
  这也是赵煦召集这些大臣,在这里议事的原因。
  观察着这些大臣的神色,赵煦便对石得一吩咐:“石都知,且与诸位爱卿介绍一下,之前章相公在交州、交趾的经营情况……同时也说一说,近来广西各地走马承受以及高遵惠等人回报的交趾国中局势罢!”
  “诺!”石得一躬身领旨,然后转身面朝群臣微微拱手,接着就开始对群臣介绍起了从元祐元年宋、交和议之后,直到现在为止,大宋在广南西路、交州、交趾甚至大理国、西南诸蕃的经营、小动作以及安抚、拉拢、渗透等等情况。
  其实,章惇在广西、交州的所作所为,放在现代,没什么稀奇的。
  总结起来,就是一句话:大棒在手,温言在口!左手市场,右手军械!
  走的是现代阿米利卡的路子。
  当然,针对如今的这个时代,做了优化与调整。
  但总的原则与战略,却是没有变过。
  那就是扶持利益集团,高度利益绑定,然后收下当狗!
  譬如章惇对交趾,就是扶持李太德。他按照赵煦的要求,不仅仅将大宋和买交趾贡米的钱,只交给李太德。
  而且广南西路出口交趾的甲械,也只卖给李太德。
  这直接导致了李太德的权势,在其回国后不到一个月就迅速崛起。
  毕竟,人家现在,不仅仅背后有人。
  而且手里有钱有兵!
  李乾德有什么?
  去年的战争以及战争结束后,为了赎买那些被俘的交趾大臣、贵族的开支。
  让他几乎掏光了交趾国库。
  他现在穷的,已经连交趾官员的俸禄都发不出。
  本来,他手中应该还能拿到一笔巨额的贡米和买钱。
  若有了这笔钱,李乾德还有重整旗鼓的可能。
  然而,这些钱却落到了李太德手中。
  于是,李乾德这个交趾国王,现在除了大义名分外,什么都没有了!
  当然,李太德的这些便利,也不是天上掉下来的。
  作为代价,他必须完成并落实,宋、交和议里的条约。
  无论是允许大宋商船停靠交趾港口,并为大宋商贾提供一切可以提供的便利。
  还是那每年的两百万石贡米/和买米。
  而李太德为了自己的权势,同时也为了那每年百万石和买稻米的巨额收益以及来自大宋在政治、经济、军事上的支持。
  他只有一个选择。
  如现代那些被阿米利卡所控制和深度绑定的人一样。
  做一个合格的代理人、买办!
  于是……
  既已被包养,那就不要谈什么独立自主、人格尊严。
  李太德彻底的沦为了章惇的遥控傀儡。
  而很快的,他就发现,似乎……
  这样的日子也不错!
  只要他能完成主人的指标,那么,他就可以在交趾国中为所欲为。
  甚至……
  取代李乾德,成为新的交趾国主!
  于是他越发卖力,彻底沉沦。
  根据广西方面的报告,仅仅是在去年年底,李太德就因为交趾的地方官们,筹粮不利,砍了十几个文臣的脑袋。
  李太德如此乖顺,大宋方面自然也舍得帮忙。
  于是,章惇的广西经略司,不仅仅足额的准时支付了所应支付的和买稻米的钱。
  还以相当低廉的价格,向交趾出售了大批的铁器。
  另外,对于李太德,想要开疆拓土的心思,章惇也全力支持。
  就在章惇守孝前,他就火速批准了,以成本价对交趾出售五百副神臂弓的军售。
  章惇守孝回乡后,吕嘉问的胆子,就更大了,越来越多的甲械,流入交趾。
  靠着大宋提供的强弓硬弩以及精良的甲胄。
  交趾军队,如今在李太德统帅下,在中南半岛上,高歌猛进!
  过去的老对手,无论是占城,还是真腊,都已不是他的对手。
  彼此的战绩,胜多负少。
  占城、真腊节节败退,大片土地为交趾所侵占,大量人口被交趾人掳掠。
  为了方便开发,同时也搞到更多稻米。
  李太德在侵占的真腊、占城土地上,直接复古,搞起了奴隶制。
  将俘虏的占城、真腊军民、百姓,就地充为奴婢。
  至于不服的?
  全部杀了!
  而这仅仅是广西方面在岭南布局的一部分。
  大理国方面,现在通过右江地区,已经和大宋建立起了密切的商贸往来。
  茶马商道,迅速成型。
  大量来自大理国的滇马,被输送到交州。
  廉价的滇马,竟使得交州当地的汉人移民,几乎做到了户均一匹马的水平!
  而这是当年王安石通过保马法想要达到,却怎么都做不到的成就!
  听着石得一的讲述,大臣们的神色和眼神,渐渐的都开始有了变化。
  实在是他们从未想过,大宋在过去一年中,借助着广南西路这个支点,用交州为杠杆,同时拿着交趾贡米与潭州永兴场、韶州岑水场这两个钱监铸造出来的铜钱,在那岭南之地,竟已搅动了如此大的风雨?
  一条又一条的线被串联。
  一个又一个听说过,没有听说过的西南土官、邦国的局势,都开始变化。
  这种如同苏秦张仪一般的传奇故事,让他们心潮澎湃。
  而章惇通过李太德,遥控交趾国内局势的行为,则让他们胆战心惊。
  因为章惇做的那些事情,在某种意义上,已经算是犯忌讳了!
  若是先帝时……
  章惇怕是已经被罢斥了……
  然而如今……
  章惇却是顶着清流们的唾骂和攻击,成为了如今朝中,圣眷最深,得到信任最多的大臣!
  错非是今年其父去世,他需要回乡守制。
  不然,哪里轮得到蒲宗孟拜相?
  本来,群臣还以为,章惇之所以在那广西,那般的倒行逆施,以至于得到了一个‘血手人屠’的雅号,是他本性如此。
  他就和清流们说的那般暴虐嗜杀。
  但现在看来……
  章惇做的那些事情,搞不好全是请示过的结果!
  甚至……干脆就是奉旨行事!?
  又或者,章惇和天子,实际上是双向奔赴?
  他们君臣相得,彼此默契,互相成就了对方。
  仔细想想,还真有这个可能性啊!
  赵煦却是看着这些神态各异的大臣,他微微调整一下坐姿,然后微笑着轻声问道:“卿等对石都知所述种种,可有不解啊?”
  (本章完)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