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炮文屋>书库>玄幻奇幻>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> 第140章 马甲掉了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140章 马甲掉了

  第140章 马甲掉了
  华夏女排夺冠以后,燕京的大街小巷上,到处都能看到韩跃民出品的文化衫和背带裤。
  走一路,看一路,方红看着路上的男男女女穿着自己设计的衣服,自豪感油然而生。
  正面的图案和标语虽然相同,但背面不一样,都是华夏女排运动员的名字和号码。
  曹慧英,杨希,孙晋芳,周晓兰……
  其中,就属郎萍出现的频率最高。
  《燕京日报》、《华夏体育报》等多家报纸重点报道了“郎萍”,统计下来,7场比赛,华夏队共扣球1116次,她一人扣球407次,得了79分,扣球命中率接近百分之五十。
  “铁榔头”的名号就此享誉全国。
  无可争议的全民偶像!顶流中顶流!
  瞧上面的针线活,方红一眼能看出来有几件不是出自韩跃民他们的手笔,心里一惊。
  这么快就有仿品?
  走进理发店,在一排正在烫头的女人当中,又找到了2件仿品,都是用劳动布做的。
  “小红啊1
  “你这嗓子是怎么回事?”
  边上的眼镜妇女也留意到,“你这裤子怎么这么像电视里那女的穿的裤子呢?”
  “我家的也差不多,大冷的天,穿个背心就跑外头庆祝去了,愣是大半夜才回来。”
  “怎么叫像啊,就是‘纯子’穿的1
  排着队的女人们聊得热火朝天,方红静静地等候,突然注意到有人从包里拿出背带裤。
  “这不女排拿冠军了,她们呐都想给自己弄个女排运动员的发型。”
  方红凑了过来,轻声地说:“今儿怎么比昨儿的人还多啊?”
  “嘿呦,你一提这事我又激动了,女排可真给我们华夏涨脸啊1
  方红看了几眼,就认出是韩跃民摊上的。
  眼镜妇女也想给自家的闺女买一条。
  “你从哪儿买的?”
  穿着工装的大婶白了眼,“花了我二十好几呢,专门给我家丫头买的。”
  《排球女将》电视剧本来就火,华夏女排如今一夺冠,中央台马上启动了重播,再一次掀起了收视狂潮,地方台也参与其中。
  “那可不,我家那位听到女排夺冠了,挺大个大老爷们,直接嗷一嗓子就哭出来了。”
  “别提了,昨天咱们女排不是夺冠了,在胡同里喊了半天,嗓子给喊哑了。”
  周阿姨边理发,边跟方红聊着天。
  此时的理发店里,年龄大些的妇女要的是郎萍等女运动员的发型,年轻的女同志倒是追求时兴的发型,要的是《排球女将》女演员们的同款发型,特别是女主角“小鹿纯子”。
  毕竟全燕京,现在卖背带裤的就一家。
  穿着白大褂的理发员手法娴熟,推子和梳子配合得当,正在给男孩理着发。
  “…………”
  “周阿姨。”
  越来越多的家长比照着小鹿纯子的样子,给宝贝女儿进行全方位的仿妆,从发型到上衣,再到背带裤,力求做到高度相似。
  “你不知道?”
  大婶说:“今儿的报纸上都登的,就是那个挂了横幅的個体户,叫韩、韩跃民。”
  眼镜妇女疑惑道:“什么横幅?”
  不等方红开口,周阿姨抖落着围布,“就是‘如果奇迹有颜色,那一定是中国红’。”
  “没错,就是这一句1
  大婶满脸激动道:“我就是冲着这句,才在韩跃民的摊上买了这条裤子。”
  眼镜妇女惊讶说:“有这么回事!那我烫完头得去看看,这个韩跃民说的可真提气1
  “不是那个‘韩跃民’讲的。”
  周阿姨把今天的《燕京日报》递了过去,同时指了指方红,“呶,这话是她弟弟说的。”
  “她弟弟?”
  大婶和眼镜妇女好奇地望向方红,又看着报纸,内容大体是某一天,方言到韩跃民摊上买文化衫,韩跃民认出了大作家,两人聊到华夏女排的最终成绩,方言说是“冠军”,韩跃民有点不自信,于是,方言仿佛世外高人,说出了这一句话,韩跃民激动得立马做成了横幅。
  报道写得有鼻子有眼,两人怔怔道:
  “你弟弟就是那个大作家,方言!?”
  “就是他,我们南锣鼓巷出来的大作家。”
  周阿姨作为从小看他长大的街坊,由衷地感觉到光荣和骄傲。
  ……………
  这些天,不管是全国性,还是地方性的报纸,连篇累牍地报道宣传“女排精神”。
  《燕京日报》等报纸报道的“如果奇迹有颜色”,看上去虽然只是锦上添花,但这朵花开得惊艳绝伦,立刻被《光明报》、《人|民报》、《华夏青年报》、《红旗》等报刊引用、点评。
  在全国各地涌现出学习“女排精神”的同时,这句口号以超乎寻常的速度传播开来。      方言和韩跃民作为当事人,也得到了广泛的关注,尤其是方言!
  毕竟,这位可是喊出“文化自信”、“华夏复兴”的杰出青年,文化人说话就是不一样!
  这下子,包括《燕京日报》在内的燕京媒体,纷纷派出记者,都想给他做一个专访。
  甚至,不惜堵在《十月》编辑部的门口。
  一家接着一家,根本停不下来。
  方言终于受不了,跑到后鼓楼苑的四合院里躲清净,桌上摆盘花生米以及一瓶二锅头。
  “对不起啊,岩子,都怪我。”
  韩跃民内疚地挠了挠头。
  “韩哥,当时采访的时候,你怎么就给说漏了呢?”方言苦笑连连。
  “我这不是第一次见记者嘛。”
  韩跃民尴尬道:“好几个人围着我,一紧张,脑子一片空白,他们问什么,我答什么,一不小心就说漏嘴了,把你给说出来了……”
  方言耸了耸肩,想低调咋就这么难呢?
  “对不起啊,岩子。”
  韩跃民不住地道歉:“辜负伱的心血了。”
  “没事,这次效果虽然没有达到预期,但结果也不错,下次再接再厉。”方言摆手道。
  韩跃民吓了一跳,“还有下次啊!?”
  “那当然。”
  方言笑道:“你现在好歹是停薪留职工人里的典型,个体户里的模范,不宣传你宣传谁啊,多采访几次,慢慢你就会习惯了。”
  “你就别开我玩笑了,我哪是什么典型模范埃”韩跃民摇头失笑。
  “不是?那为什么上次你因为跳不健康舞罚的款,人家突然给你全额退回来?”
  “岩子,你是说……”
  “懂了吧?”
  方言拍了下他的肩。
  虽然称不上护身符,但至少在将来的动荡中,或许能让韩跃民避免温瓯八大王的结局。
  “岩子,我好像有点明白了。”
  韩跃民嚼着花生米,琢磨着其中深意。
  “你慢慢想吧。”
  方言话锋一转,问到了这一次文化衫和背带裤生意的盈利情况。
  “账在你姐那里,我就记了个大概。”
  韩跃民一一说了出来。
  文化衫和背带裤卖得最为火爆,光这一次赚的钱,再加上之前摆摊攒下的积蓄,或许买个像方言这样二进院的四合院,还差不少。
  但是买个一进院的,绝对绰绰有余。
  剩下的钱,还能到燕京硬木家具厂订制三十六条腿,而且全是黄花梨的!
  “韩哥,你想得挺周到的,肯定想了不只一天两天了吧。”方言就着花生米,喝了口酒。
  “嘿嘿,天天想。”
  韩跃民说:“不过这些还不够,我再多挣点,把电视、洗衣机、冰箱三大件也给置办了。”
  方言轻拍了下手,“韩哥,你现在手头上有多少外币和外汇券?”
  韩跃民思考片刻,说大概有2025元。
  “够了1
  方言敲了下桌面,“韩哥,跟我去趟友谊商店。”
  韩跃民不解道:“去友谊?现在?”
  方言说:“之前友谊的服务员不是说要进口一批西德的双缸洗衣机嘛,估摸着也该到了,我要给我妈我姐买一台,省得她们老是用搓衣板。”
  “好,我陪你去1
  韩跃民听到这话,站起了身,而且寻思着也给自己的老娘买一台。
  就在两人收拾收拾,准备出门的时候,短发齐耳的方红匆匆地赶了过来,带来坏消息。
  “什么!仿品1
  韩跃民心里一紧,猛地转头看向方言。
  就见他不慌不忙,轻飘飘地来一句:
  “不要急,咱们路上边走边说。”
  (本章完)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