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炮文屋>书库>穿越历史>万历明君> 138.第137章 乡音雅言,破矩为圆
阅读设置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138.第137章 乡音雅言,破矩为圆

  第137章 乡音雅言,破矩为圆
  朱翊钧对宋儒诬陷熊敦朴一事,心如明镜,所以进殿后,连盘问都省了,直斥为阴险狡诈。
  眼下让庶吉士与其对峙,不过是走流程罢了。
  “……是故,当时熊敦朴只是夸赞了陛下两句,便被宋儒曲解,捏成章奏,大肆谤毁。”
  吴中行正气凛然,逼视着宋儒。
  他将当日原委说了一遍。
  无非就是大家授了官,正好一个月,想顺便聚一聚,联络同科感情。
  席间熊敦朴正常聊天,并未有过什么攻讦大政,侮辱陛下的言语,单纯宋儒找事罢了。
  宋儒听罢,自然不依。
  他面带焦急,当即争辩道:“不是微臣无端捏造!熊敦朴当日确是说了陛下烝母的狂言!”
  “臣只是气不过,才将此事告诉了申侍郎!”
  年岁造假,他大不了不当庶吉士了,好歹还有个进士官身。
  但眼下要是被坐实了污蔑同僚,拿皇帝和新政来搬弄是非,恐怕真要治罪了!
  大难临头,宋儒几乎口不择言。
  殿内内侍勃然色变。
  一众庶吉士幸灾乐祸。
  申时行朝御阶上的郑宗学使了个眼色,正在记录起居注的后者,默默停下笔。
  宋儒被逼上绝路,全然没有退缩的余地。
  他转头四顾,看向一众同科:“我亲耳所听,当时熊敦朴虽是在夸赞陛下,却也说了一句陛下烝母!”
  他顿了顿,作出回忆的模样,开口学着说道:“熊敦朴原话是,皇帝日妈确实厉害!”
  “如此不敬之语,臣岂敢捏造!”
  神色刚硬,言之凿凿。
  这话出口,申时行按捺不住,当即呵斥道:“宋儒放肆!”
  他看向御阶下的锦衣卫,使了个眼色。
  谁知蒋克谦目不斜视,无动于衷。
  申时行有些急了,就要亲自出面,将宋儒放倒。
  朱翊钧瞧见这一幕,抬手制止了申时行。
  申时行知道皇帝有所准备,松了一口气,默默站到一旁。
  朱翊钧饶有兴致看着宋儒、吴中行等人:“继续。”
  吴中行话说完了,默默退回了庶吉士中。
  同科的李得佑会意,当即越众而出。
  他扫过发疯的宋儒,脸色厌恶地啐了一口。
  这才朝皇帝告罪一声,朗声道:“陛下,熊敦朴乃是四川富顺县人士,臣乃是四川宜宾人士。”
  “好教陛下与诸位知晓,方才宋儒这话,乃是四川乡音。”
  “语之助也,并无实意。”
  “意同,陛下确实厉害!旨在夸赞陛下!”
  “并非宋儒所说的意思,捏造陛下烝母。”
  “外人也就罢了,宋儒贵州人士,明知此言实意,却还妄言诓骗申侍郎,以至如今京城内外,流言四起。”
  “此人流言虚伪,乃以陛下为筏,陷害同僚,狼心虿尾,罪不容诛!”
  “臣与其同列,为泚于颡,简直欲批其颊!”
  “事由因果,还请陛下明鉴!”
  一番话说完。
  一干内侍、中书舍人面面相觑。
  四川乡音……是这么回事的么?
  这语之助,未免太粗鄙了吧!
  宋儒仍旧不死心,还在争辩:“即便如此!也是熊敦朴原话!”
  他朝向皇帝,陈情道:“陛下!熊敦朴言语对陛下不敬,亦是实情!还请陛下明鉴!”
  朱翊钧本是静静听着众人对峙,这时候突然捧腹大笑。
  众人不明就里。
  吴中行见状,附和同笑。
  庶吉士等慢上半拍,同样面露笑意。
  半晌过后,朱翊钧才抹了抹眼角的泪痕,看向李得佑:“好个语之助也,这熊敦朴贬得不冤!”
  李得佑扯了扯嘴角,勉强笑了笑。
  朱翊钧朝申时行摆了摆手:“申卿,稍后上吏部议一议,朝臣四川籍贯者,在京不得轻易袒露乡音。”
  申时行躬身应是。
  朱翊钧似乎意犹未尽,看向身后的郑宗学,打趣道:“近日京城中尽在秽朕的名声。”
  “朕还以为是什么缘由,原来竟然是这般。”
  “此事在笑林,恐怕也有一席之地。”
  郑宗学心领神会,默默将皇帝的话记在心里。
  皇帝说得似乎有趣,话中却尽是言外之意。
  这是暗示他郑宗学,趁着这个机会,给那煞有介事的烝母谣言,以笑话的方式做个澄清。
  虽然有打趣皇帝的嫌疑,但总比越传越离谱要好。
  等到一番作态之后。
  朱翊钧缓缓收敛了笑意。
  他沉吟半晌,才开始回应宋儒方才的话:“熊敦朴粗鄙言语,自然是对朕不敬。”
  申时行在下首听到皇帝定性,也不由松了一口气。
  虽然是语之助也,但皇帝说这是不敬,那就是不敬。
  皇帝这是保自己没贬错人了。
  只见朱翊钧终于看向宋儒,面色不善:“那你这厮,为了陷害同科,拿朕作筏,又是什么?”
  宋儒惶然下拜:“陛下!臣是风闻奏事,为陛下耳目啊!”
  “拳拳之心,陛下明鉴!”
  朱翊钧冷笑一声:“是吗?那为了让熊敦朴不得翻身,这些时日里,四处以熊敦朴的名义,散播朕的谣言,也是为了朕好了?”
  宋儒茫茫然不知皇帝说的是什么意思,正待辩驳。
  但这时,只见皇帝一挥手。
  阶下两名侍卫,立刻有了动作。
  竟是直接宋儒扑倒在地,直接将人捂住嘴,夹在腋下,粗暴地拖了出去。
  小皇帝走过场罢了,哪里是真给宋儒辩驳的机会。
  听得差不多,就该下狱等候处置了。
  朱翊钧轻易结束这场闹剧后,才面带笑意看向一众庶吉士:“诸卿,当如何处置其人?”
  杀肯定要杀的。
  宋儒可不是阴险了一些这么简单。
  历史上张居正看在宋儒亲戚孙应鳌的面子上,只将人贬到了山西按察司,过了两年就安生致仕了。
  结果,其人回了贵州之后,仗着官身致仕,便恣行不法、窝盗强奸、践踏百姓,凌辱妇女。
  甚至于还敢伪造印符,调动夷兵,在境内屠戮杀人!
  一直作恶了数年,才被贵州巡抚王缉发现,直接诛杀。
  就这种货色,朱翊钧不知道也就罢了,如今知道了还不杀,那届时无辜而死的人,可就得算在他头上了。
  李得佑回味着殿内之事,突然灵光一现。
  连忙出面道:“陛下,臣请诛此獠!”
  吴中行慢了半拍,不由气急,早知道就不给此人说话的机会了。
  他也看出皇帝是想杀此人了。
  况且,别说皇帝,就是引出官年情弊之事,也不知道要遭多少人记恨。
  必须得杀了!
  朱翊钧看了一眼李得佑。
  这人他没什么印象,不过看起来心思倒是很活络,知道保守派的饭吃不下去,要找新的锅了。
  朱翊钧心中思虑不停,面上则是点了点头:“那便从卿所议,宋儒下刑部论罪。”
  “至于熊敦朴……”
  朱翊钧顿了顿,继续道:“虽情有可原,但也确是出言不逊。”
  “待其明年回京述职,与我娘亲当面认罪后,再看圣母太后的意思罢。”
  和稀泥嘛,申时行会,朱翊钧自然也会。
  熊敦朴诽谤皇帝,妄议大政是没有的,但确实对两宫出言不逊了。
  那就折中处理罢!
  虽然有些无辜,但这不比历史上张居正给人贬错了,还当无事发生来的有人情味?
  众人纷纷下拜:“陛下英断。”
  “圣明无过陛下。”
  朱翊钧点了点头,再度开口道:“至于诸卿对考成法颇有疑虑一事……”
  吴中行连忙出列:“臣不敢!”
  朱翊钧看向吴中行,摇了摇头。
  他缓缓道:“如今考成大察已经两个月了。吏部尚书缺位,吏科科长外放,如今众卿又弹劾吏部侍郎,诸卿有疑虑也合乎情理。”
  “不瞒诸卿,朕也难免疑虑啊!”众人不知皇帝葫芦里卖的什么药。
  方才吃了亏,此纷纷闭口不言。
  这时候朱翊钧岿然一叹:“这样罢!正好今日闲来无事。”
  “朕也有意看看吏部与科道,是如何赏罚考成,又是否公道。”
  “诸卿,那便随朕,一同去看上一看!”
  众人面面相觑,惊疑不定。
  ……
  内阁辅臣,也叫殿阁大学士,指的便是值守皇宫内的几处殿阁。
  又以所处之地,距离皇帝的位置,来分别高下——东阁最远,地位最低为群辅,中极最近,地位最高为首辅。
  值房设在皇城内,这是阁臣才有的殊荣。
  理所应当地,殿阁大学士以下,六部衙门等,自然是只能设在皇城外了。
  午门内外,是区分皇城内外的分割线之一。
  午门之内,是皇城,而之外,还有三重宫门,依次为是端门、承天门(天安)、大明门。
  而吏部衙门,就位于后二者之间。
  虽然离皇宫不远,但毕竟是皇宫外。
  如今皇帝要去吏部视察,自然就得出宫。
  皇帝出宫这种事,放在什么时候,都是不小的事情。
  像此前去学院倒还是,事先就知会了两宫、内阁、司礼监,都是做好了准备,清了场的。
  但今日这般临时起意,却是让各方措手不及。
  更何况学院才多少人,如今宫外数十个衙门扎堆的地方又有多少人?
  鱼龙混杂啊!
  是故,得知皇帝出宫消息后,一场场鸡飞狗跳的好戏,当即在各处上演。
  元熙延年殿中。
  李太后鬓发低垂,斜插碧玉瓒凤钗,正襟危坐。
  她正在考校小辈们课业——自从考校过皇帝之后,李太后就对这事有些上瘾。
  儿女还小也就罢了。
  侄子李诚铭可就遭了殃。
  愁眉苦脸跟李太后解释道:“姑母,这不是窜句棰辞,更不是骈于辩者。”
  “墨子曾言三表之法,有本之者,有原之者,有用之者。”
  “如今学院先生,便是研究的其二,有原之者。”
  墨子判断言论正确与否的标准,有三种,有没有历史文献,符不符合规律与事物原本属性,有没有实用价值。
  李诚铭如今便是跟着程大位钻研,怎么才算是符合规律与事物原本属性。
  但言论有这么多讲究,李太后是不信的。
  他听不太明白就算了,干脆直接呵斥李诚铭是骈于辩者,窜句棰辞。
  搞得李诚铭有苦难言,连忙搬出墨子,稍做解释。
  李太后听罢,狐疑地看着李诚铭,显然还是不太相信。
  她正要追问。
  这时候,内侍匆匆入内,在她耳中耳语数句。
  李太后立刻变了颜色。
  她也没心思再考教李诚铭,连忙吩咐道:“去寻李进,多派些人手跟上!万万不要出了差错!”
  李诚铭不知道发生了什么,但见到姑姑有事,大呼侥幸。
  当即起身告退。
  李太后却直接给他叫住,带着埋怨的语气道:“陛下出宫去了,你快去后军都督府寻你爹,让他带人去找陛下,看护左右!”
  李诚铭听罢,这才知道是什么事。
  他疑惑道:“陛下出宫了?去哪儿了?”
  李太后没好气道:“出午门了,也不知要去哪里!现在翅膀是硬了,换小时候……”
  说到一半,她住了嘴,狠狠瞪了李诚铭一眼:“算了,让你去你就去,废话做甚!”
  李诚铭受了训,赶忙行了一礼,一溜烟不见了。
  与此同时,乾光殿中。
  陈太后头束乌纱高髻,上绾着两条金步摇,倚靠在窗边,眺望天色。
  方才逗弄狸猫的缘故,鬓发有些散乱,显出些许慵懒之意。
  陈太后余光中,是旁边正在启蒙的女儿,以及授课的李白泱。
  她回首看了一眼二人,眉眼带着柔情,微不可查颔首。
  虽说李春芳的意图不善,但如今给她女儿启蒙,确实比去内书堂上太监们的大班,实在要方便不少。
  别的不说,至少在她眼皮子低下,让人放心。
  正在这时,一名太监入内,躬身禀报道:“太后娘娘,方才万寿宫中书舍人来传话,说是陛下出宫去了。”
  “让娘娘知道。”
  陈太后静静听罢,随后点了点头:“知道了。”
  她转头招来正在授课的李白泱。
  小姑娘懵懵懂懂行了一礼。
  陈太后伸手捏了捏这个的俏丽小姑娘的脸蛋,这幅状若单纯的模样,可比他入宫的时候成熟多了。
  她笑了笑,开口道:“陛下出宫去了,你也跟上去看看吧。”
  皇帝如今频繁地人前显圣,那么,该透的风声也得透露出去。
  差不多是时候选秀了啊。
  李白泱半年未出宫,闻言喜上眉梢。
  盈盈一福,随后便被太监领着出去了。
  两宫的反应,在于皇帝没提前说。
  还以为皇帝要去哪里游玩。
  先帝就是,一门心思出宫游玩,隆庆二年二月的时候,本是说好率群臣出宫祭陵。
  结果一出门就要先出游够了,再行祭祀。
  更甚的是武宗皇帝,动辄要出宫游玩,群臣劝谏,就是一通廷杖打杀。
  出行远的话,自然免不了担忧。
  但内阁就不一样了,中书舍人自然会通知到位,去哪里也不会含糊其辞。
  所以,比起惊讶,内阁更多的是措手不及。
  张居正与高仪不约而同地豁然起身,惊道:“陛下去吏部了!?”
  张居正皱眉,不是在处置伏阙的事吗。
  怎么突然要去吏部了!?
  别的就罢了,吏部上下官吏都不知道这事,一点没准备出了洋相怎么办!
  再者说,那边十余个衙门,人多眼杂,这样临时起意,出了事如何是好。
  郑宗学见两位辅臣这反应,补充道:“陛下领着一干中书舍人、庶吉士、翰林编修等,出察吏部,是为视阅考成法。”
  话说完的功夫,郑宗学眼前哪还有什么阁老。
  两位辅臣已然夺门而出,直奔午门外了!
  ……
  微末时痛恨四不两直,风生水起时理解四不两直。
  如今当了皇帝,只是第一次,就爱上了四不两直。
  吏部衙门外。
  锦衣卫、金吾卫、东厂洒满了承天门前的千步廊,驱散着恰好在各衙门办事的士绅、学子等。
  千步廊两侧遍布官署。
  五军都督府、锦衣卫、通政司、六部三监、宗人府、翰林院等等。
  以往不能目睹圣容的末吏小官,纷纷盘踞在各部衙门的阁楼上,登高眺望,期望看到皇帝的身影。
  蠢蠢欲动的好奇,自然让千步廊外,有了不同以往的热闹。
  当然,这是事不关己,一门心思看热闹的。
  被视阅的吏部衙门就不一样了,可谓是战战兢兢,如履薄冰。
  朱翊钧负手,踱步走进吏部衙门。
  吏部右侍郎温纯,满头大汗躬身相迎;文选、验封、稽勋、考功四清吏司各郎中,站在温纯身后局促不安;一干员外郎、主事跪地请安,恍然无措。
  朱翊钧待人行完礼,当即伸手将温纯扶起,又示意众人起身:“诸卿不必紧张,朕只是带一众庶吉士、翰林编修,来看看吏部考成法行得如何了。”
  温纯起身擦了擦额头的汗,埋怨地瞥了申时行一眼——怎么不拦着?
  申时行抬头望天,一言不发。
  朱翊钧看到这一幕,心照不宣。
  他临时起意,出视吏部,多少有些不合规矩,但谁让他借着庶吉士伏阙的势呢?
  申时行想拦也拦不住不是。
  朱翊钧笑道:“正好,申卿、温卿尽在此处,给朕说说今年两京优劣者几何罢。”
  说罢,他又转头看向中书舍人邓以赞,吩咐道:“邓卿,且随四清吏司郎中,将考成大察的案卷准备好。”
  “此次考成法合格者之外,无论是优,还是劣,朕都要见上一见。”
  “也让朕的这些直臣们,听一听是否公道。”
  补昨天的
  (本章完)

上一章目录+书签下一章